1、内容设计
第一,总体设计
(1)以员工乐于接受、易于接受,提高课程吸引力和员工满意度为宗旨。
(2)采用“问题意识”与“问题逻辑”的教学模式,依照提出问题--辩论问题--讲解问题的教学思路,使员工在此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内容,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高知识和思想素养。
(3)注重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,在学习每一章节内容时,使员工能够从课程内容整体高度进行理解和把握。在教学中先向员工讲解和介绍课程内容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—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—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—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”的总体系,在讲授具体章节时把它与课程总体系联系起来,使员工能从大处着眼,培养员工整体思维的能力和意识。
(4)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,注意教学的开放性,适时安排员工进行自主社会调研和集体社会考察,在调研和考察基础上,再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调研和考察中员工发现和提出的问题,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、互动性教学。
(五)注意把握课程内容的主题、主线和关键点,对课程中既重要又难以理解的理论观点,通过提问、讲解和组织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,增强员工对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掌握。
第二,理论教学内容设计
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五大部分,设计如下:
第一部分:总论: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(第一章)
第二部分: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——毛泽东思想(第二、三章)
第三部分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(第四、五、六、七章)
第四部分: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(第八——十四章)
第三,实践教学设计
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:本课程与实践联系密切,具有较强的现实性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搞好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,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。本课程以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和大视角思维教学的模式,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,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,有针对性地设计、组织一些实践教学内容,以个人、小组、班级及学校活动为主,以一定规模的外出实践活动为辅,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。
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:为了增强理论课的说服力、感染力、吸引力,有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;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员工了解社会、认识国情、增强历史责任感、提高综合素质,使该课程成为员工真心喜爱、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,这既是党中央的期待...